歪瓜和碎枣真的更好吃吗?
每年的这个时候,正是各种水果上市的时候。在琳琅满目的鲜嫩水果中,不乏一些长相奇特、坑坑洼洼、畸形的水果。人们选择水果时,当然会选择表皮光滑、新鲜的水果。那些看起来丑陋的水果最终都会被摘掉。
中国民间有“歪瓜裂枣更好吃”的说法;另一种说法则恰恰相反,说这些畸形水果患了植物癌,不能吃。哪种说法是正确的?这些说法真的科学吗?
有很多因素会导致植物的果实看起来畸形,包括辐射。有科学家进行了实验,将一些农作物种子(如辣椒等)运送到人造卫星上,用太空射线照射。他们培育的果实不仅个头增大,而且颜色鲜艳。然而,水果变异的具体原因还需要进一步了解。
但除了辐射之外,还有缺水、低温、高温、强光等身体逆境。盐分、环境污染、病虫草等多种因素都会引起果实形状的变化。专业上,这些因素被称为逆境胁迫,是指环境因素对植物产生有害影响,使果实无法在正常条件下生长。既然都是有害因素,那么是不是说吃这样的水果对人体就有害呢?
不确定。比如辐射,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它会危害人体健康。相反,有些经过辐射处理的食品对人们的生活是有好处的。例如,经过伽马射线照射的板栗可以保存更长时间;经太空射线照射后生长的水果不仅个大、颜色鲜艳,而且营养丰富,对人体有益。
所以,民间俗话说的歪瓜裂枣好吃,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一定道理的。此外,民间还有“虫桃烂李,极美味”之说。
为什么歪瓜、劈枣等水果味道更好?植物也能“逆境出才”吗?
在适当的逆境胁迫下生长的果实更容易成熟,因为逆境胁迫往往会刺激果实中乙烯更快的释放,而乙烯是刺激果实成熟的物质。当今常用的水果催熟剂的主要成分就是这种物质。
乙烯能促进果实中积累的淀粉转化为二糖(如蔗糖)或单糖(如葡萄糖、果糖等),同时还能降低果实的酸度。有些特殊水果,如柿子、香蕉、猕猴桃等,采收后不能立即食用,而是需要保存一段时间。刚采摘的柿子吃起来会有涩味,因为其中含有可溶性单宁。乙烯的释放可以促进可溶性单宁转化为不溶性单宁,从而降低果实的涩味。同样,香蕉、猕猴桃采后贮藏过程中,乙烯也会促使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增加,酸度下降,芳香物质合成,从而体现出独特的风味。
对于那些被病虫害“咬伤”的“烂桃李子”或因体质逆境造成的“歪瓜裂枣”,在成熟前就受到逆境胁迫的影响。果实中乙烯合成加速,可促进可溶性糖含量增加。促进果实早熟。所以,相对于那些还没有成熟的水果来说,它们已经成熟了,水果该有的味道也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了。所以,从这个角度来说,民间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。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,我国的水果生产面积和产量开始占据世界第一位,并且仍遥遥领先。人们再也不用担心吃不到水果了。那些以前看起来“美味无比”的“虫桃烂李”,现在看来只是二流产品,根本不适合摆上餐桌,更不用说进入大市场了。
早在20世纪80年代,日本就有人种植方形西瓜出售。这种西瓜一上市就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,因为它实在是太奇葩了。如果按照歪瓜裂枣好吃的说法,这种西瓜就更美味了。这是真的?它是如何栽培的?